当前位置: 招考首页 > 高考改革

专家解读|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如何面对?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 发布:2021-09-18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如何面对?


南昌市豫章中学 陈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竞争。

高中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未来。因此,践行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抓好落实。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结合本地、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方特点的思政课选修课程。

(一)强化思政教育全方位开展

1.在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仪式育德信念教育,知识育德课堂教育,读写养德修身教育,习惯立德养成教育,素养蕴德艺术教育,实践寓德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在思政教育关键载体上,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开发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课程,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引导学生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和缔造者。

3.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4.在思政教育的推进力量上,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引导家长、教师主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原则,关心和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

(二)着眼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学校的整体工作必须着眼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塑学校办学理念,重铸学校育人文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重抓学校教学实践,重建学校评价体系,努力探索课程设计,创新发展教学方式,持续提升课堂教学,精心策划主题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出彩,真心助力每一个孩子出彩,进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发掘并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

1.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及课程标准,立足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划实施体系,开足开齐开好国家各类课程。

2.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新课程框架下的校本课程体系,落实落细课程实施方案,积极开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元课程,重点探索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设计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强化思想政治课程,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优化美育和体育健康教育,推进生涯辅导、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实践探索。

3.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管理系统。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形成可参考应用的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和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建立学分管理体系,打造基于云平台的生涯规划指导、选课走班和学分管理的智慧综合管理系统。

4.构建以评价促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研究,探索建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强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导向作用,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四力”并举,搭建特色多元的育人平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我们要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思考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价值功能,把握教育发展方向;重视教育过程,重视综合素养培养;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努力使自己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一)从课程开发上发力。课程犹如“跑道”。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就需要我们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辟适合每一位学生奔跑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课程开发。一要做好规划,构建富有选择的课程体系;二要明确目标。实现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乡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三要落实责任,完善责任链。

(二)从学生发展指导上发力。一要明确路线图,从生涯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二要制定时间表,对学生的发展从高一到高三进行全程指导;三要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老师全员参与、不漏一个学生的结对导师工作制,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四要制定实施路径。将学生发展指导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实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化、课题化,一个方向一个课题,一个问题一节课,使之真正落地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把脉导航。

(三)从教学方法上发力。教是为了学,但学需要教。一要坚持以生为本。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由以教师为中心调整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目标达成为主旨的方向上来。二要以学定教。切实强化学法指导,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在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在社团活动开展上发力。一要借助社团活动确定学生的优势潜能,做好职业规划。新高考中学生能理性地选课、选考、选专业基本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潜力有正确且清醒的认识。怎样确定自己的优势潜能?就是看自己做什么效率最高,最有成就感。二要借助社团活动实现从全员育人向自我管理的转变。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育人最关键的要素。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深化”上做文章。

(一)提高教学站位

这里提高教学站位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一角度来谈的,一定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我们的站位。而如何提高教学的站位,做到三个“超越”。

1.超越学科。首先需要做到眼中有人。我是教数学的,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孩子数学成绩怎么样,数学学得怎么样,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个孩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勤奋的?认真的?敢于拼搏的?我觉得首先眼中要有完整的人,再考虑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什么。而教学为了什么?恐怕是为了教会他喜欢学习,如何学习。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全人的角度,超越我们本学科,这是第一个超越。

2.超越教材。关于教材,我们一直有两种说法:“教教材”和“用教材”。无论是哪种说法,我们首先要研究透教材,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教材的内容是经过概括提炼,通过找到共同点后编出来的,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所以超越教材要求我们一定要将教材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这也就是我们当前在提的“真情境”“大任务”等。

3.超越课堂。在课堂之外,孩子会怎么样?学生离开了学校会怎么样?我们今天教的孩子在10年、15年、20年后会怎样?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因为教师今天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轨迹。

(二)教学要找准定位

找准定位,即考虑这一门学科、这一节课到底应该实现怎样的目的。这个问题不考虑清楚的话,我们讲的“核心素养为纲”“高效课堂”等就难以落到实处。如何强调教学的定位?思考三个“对照”。

1.对照目标。从具体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到一节课的目标,再到整体的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目标作为我们备课、教学的参照、对照,而不是漫无目的。这一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是什么?是要围绕素养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把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打通。

2.对照学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能力类型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上述这些内容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参照和依据。

3.对照经验。无论是教书长短,教师都在经验积累。我们都可能遇到过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况。我们过去是怎么处理的,处理的效果如何?这都需要我们对照经验。之所以希望教师对照经验,是为了不断地创新教学,不能千篇一律。

(三)落实要求要到位

评价教学是否落到实处的最根本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这是我们用以检验教学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实现三个“转化”。

第一个“转化”是指我们的课本和现实之间是否实现了相互转化,即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也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

第二个“转化”是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如何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学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对现象予以解释。换句话说,学生学了一个概念后,能不能用他的话或凭借他的生活经验讲给别人听。

第三个“转化”是问题和答案的相互转化。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仅限于此,科学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当下而言更关键。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
编辑:高凤婷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